曾小兔主題遊樂園 小兔動漫誌 台灣歌謠故事館 邦尼小館 小兔講堂 小兔私人頻道

通用計算,再臨

即使半導體晶片還是能隨著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腳步改進製程,能在同樣的面積裡塞進更多的半導體元件,但是因為現代硬體製造技術的限制,單一元件的耗電量難以下降,傳統的通用型處理器例如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在不增加供電的前提下,透過製程進步能獲得的效率提昇相當有限。現在的電腦系統也因此從早期追求頻率更高的處理器的設計,轉為提供更多為特定應用設計(application-specific)的硬體加速器(hardware accelerators)。例如Google在雲端伺服器上加入的張量處理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s, TPUs)、Pixel手機上的邊緣張量處理器(Edge TPUs)、Apple的類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s)、NVIDIA的張量核心(Tensor Cores),都是為了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以及類神經網路(NN)而設計的特殊功能加速器。而為了在遊戲及電影達到更好的光影效果,NVIDIA的GPU上也加入為了光影追蹤(Ray Tracing)而打造的RT Cores。就連Intel最新一代的處理器上,也多了所謂的高斯類神經加速器(Gaussian & Neural Accelerators)。 距今約20年前,所謂的GPU,也就真的只是單純的圖學加速器,專門為了加速遊戲畫面成像或是影像創作需求而打造的。而今,在各種程式開發環境、工具、系統軟體的加持以及GPU本身硬體架構的改進下,GPU已經成為了能廣泛支援各式各樣需要大量平行計算應用程式的向量處理器(Vector Processors)了。也因為在GPU上實現「通用計算」(GPGPU)的可能性,直接導致了近代類神經網路的復興。 回想GPU的故事,再看看當今百家爭鳴的硬體加速器,不禁讓人好奇,當中是不是有哪種能夠重演GPU成為通用型處理器的輝煌歷史呢? 勝投候選人 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著手於利用這些加速器的功能來改善原本用途以外的應用程式的效能。而在已經商用化的加速器當中,又以TPU、Tensor Cores、RT Cores最受注目。 TPUs TPU是Google推出專為AI/ML/NN的應用打造的加速器,自從2016年之後開始在Google Cloud大量應用,其主要的核心設計則首見於他們在ISCA 2017所發表的論文。由於這是Google的祕密武器,目前Cloud TPU只能透過Google的雲端服務使用。除了雲端版本的Cloud TPU,Google另外也推出了所謂的邊緣計算用TPU(Edge TPUs)。Edge TPUs有給嵌入式系統用的單晶片版本、也有USB、M.2加速器的版本、也有整合在Pixel 6的處理器中的版本,可應用的平台跟範圍更是廣泛、也更容易取得。然而不論是Cloud TPU或是Edge TPU,他們都是以一次能夠直接對矩陣(Matrix)計算的目標而設計。而能夠對矩陣所做的運算功能,則是以AI/ML/NN應用所倚賴的卷積(convolution)、完全連接(fully connected)這類的計算為主。 儘管TPU只提供這些高度為AI/ML/NN所設計的運算功能,許多研究者以及Google自家的工程師們,也開始利用TPU加速像是資料庫查詢的連接(Join)功能、快速傅立葉轉換[Lu ISBI’21, Lu HPEC’20]、以及蒙地卡羅物理模擬[Morningstar, Pederson]。而筆者自家的lab,也在GPTPU這篇論文中,展現了利用Edge TPU加速一般的矩陣乘法、高斯消去法、LU分解等常用的矩陣代數計算。 Tensor Cores Tensor Cores是NVIDIA拿來與Google相庭抗禮的AI/ML/NN解決方案。雖然同樣都以直接處理矩陣資料為主軸,Tensor Cores支援的運算只有矩陣相乘一種。但是相較於Google TPU系列相當不透明的低階硬體介面,NVIDIA至少大方地提供了WMMA介面以及一堆像是cuBLAS這樣的函式庫(library)。同時更因為矩陣相乘的應用廣泛,利用Tensor Cores加速非AI/ML/NN應用程式的例子也不在少見。例如加速資料庫處理[Dakkak ICS’19, TCUDB]、快速傅立葉轉換[tcFFT, Durrani PACT’21],甚至是加解密演算法。 光影追蹤加速器(RT Cores) RT Cores也是NVIDIA在最新幾代GPU上提供的加速器。RT Cores著眼於遊戲、特效中讓場景更逼真的Ray … Read more通用計算,再臨

教室,不是只能這樣翻轉-Peer Instruction基礎篇

翻轉教室是近年來在台灣頗受重視的新式教學方法。藉由讓學生在家先預習課程內容,再到課堂上提問,「以學生為中心」的思維,翻轉了以往由教師單方面授課、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模式。但是這令人趨之若騖的教法,也非全然沒有缺點。為了準備讓學生在課前就能在家「學習」的材料,不少老師煞費苦心。在知識一日千里、課綱一變再變的年代,這類的在家學習用資料恐怕也得時常更新。而上課的時候,學生天馬行空的問題,可能也會導致課程偏離課綱或是老師無法解答的窘境。以學生的角度,課前預習的時間變長、如果上課中理解狀況不佳、課後可能還是得花上不少時間複習。加上學生的各種行程,要每個人在來教室前都好好看完一段教材就已經是個奇蹟,更何況每個人的理解能力都大不相同,也不是每個人都愛好發問,翻轉教室的教學方法或許對於頂尖的學生獲益良多,但是不見得適合常態編班下的基礎教育。那麼,除了純粹的翻轉教室之外,有沒有可以兼顧傳統教學優點的互動式教學法呢? 在筆者就讀、曾經任教過的UC San Diego,我們推動的,是一種稱為Peer Instruction (PI)的教學方式。PI是在1991年,更早於翻轉教室之前就由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的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所推廣的教學方法。廣泛的研究也顯示,PI教學方式,比起翻轉教室的課堂討論更要能被學生跟老師接受、教學效果也更好[1]。那麼,到底,什麼是PI呢? Peer Instruction,直接翻譯成中文,是指「同儕」「教學」,在這個教學方法中,老師像是個益智節目主持人,主導課程的節奏跟教學主題。課前,還是會需要學生至少走過課本要教學的章節,跟翻轉教室類似,也建議老師透過「課前」的閱讀測驗「確保」學生至少大致走過課本章節。整個課堂,就透過以下的步驟,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2]。 講師顯示一個與接下來要講的內容相關、也是學生課前應該有預習到的內容的選擇題 給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這個選擇題的答案。 學生利用clicker(可以傳送選項到教師的終端的器材)或是手機App,將思考後的答案傳送到教師端 教師即時分析學生獨立思考後的答案分布,如果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沒有答對,將進入分組討論的過程 學生分小組(建議是4-6人)討論,一樣給定相當的時間 討論後,讓每個學生上傳自己小組的答案 公布小組討論前後的答案分布,並且邀請學生自願分享小組討論的經驗。 教師根據學生分享的討論經驗,視需要進行延伸。 相較於純粹的翻轉教室,PI有幾個不太一樣的地方。首先,在課前的準備部分,學生不需要看完一整段取代一般講課的教學影片,只需要閱讀教材(例如課本),而老師也只需要透過線上問卷,確定學生至少有讀過課本內容(例如一些基本、重要的觀念)。 到了教室,老師的職責不同於傳統教學的「主播」,也不像翻轉教室那樣更像是被「記者」們提出各種問題的「發言人」,而是更類似於「百萬小學堂」裡面那樣的益智節目「主持人」。老師利用跟今日課程主題相關的一道問題,用第一次的獨立測驗測試學生的理解程度,也利用獨立測試的時間,讓每個學生理解題目的意義,思考解答。 如果是一道學生已經理解地很好的問題,那麼老師也毋須花太多時間,可以稍微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帶到的重要觀念跟解法,進入下一個主題。如果是學生意見分歧的題目,這時候,就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與同儕討論到底答案會是什麼。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便是在這個時候,用同儕之間的語言,幫助彼此的理解。已經懂得答案的學生,可以透過解釋給別人聽的機會,再次地練習、確認自己的理解;或是聽取同儕的不同意見,仔細地辯證原先的選項。而原先沒能理解、答對的學生,則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錯誤,漸漸找到問題的核心。因此,PI讓班上的每個人,在討論的時間,都會有些自己的「任務」,不致於因為同學問的問題太過艱深而覺得無法融入。更重要的是,老師也比較能掌握課程的進度跟內容,做比較充分的準備。純粹的翻轉教室,雖然有著無限的討論可能性,但是也往往代表老師必須要做相當多的準備-而且還不見得會用得上。相較之下,PI比較能夠預測課程討論的走向,與其聽老師支支吾吾的回答,何不讓學生能獲得老師事前精心準備的知識,而非當場被掛在黑板上的回答呢?即使是仰賴線上課程的今天,PI依然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只要利用Zoom或是類似軟體的breakout room功能跟軟體內建的投票功能。 不過從以上的描述,相信大家會發現,「設計問題」其實很大程度地影響了PI教學法能否成功。一個成功的問題,大概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1) 想要傳達、測試的概念:教師想要藉由這樣的選擇題,測試、讓學生了解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我的建議是,不要在一道題中試圖摻雜過多的概念,盡量以一個概念、一個主題就好。也因為課程時間寶貴,一道題從學生思考、討論往往要花上十分鐘,所以盡量是以「最重要」的概念為主。(2) 難度適中:由於上課時間寶貴,投票、思考的時間通常會限制在一到兩分鐘左右,過度複雜的計算題,恐怕不是首選,計算相對簡單,或是單純測試觀念的題目,往往才是最能善用PI教法的。如果真的有更複雜的題目不得不教,那麼或許可以試著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一道複雜的題目拆成多個步驟,每次根據前一題慢慢疊加,往往能達到更好的效果。(3) 問題敘述與選項設計:由於學生需要快速的理解問題的核心,盡量避免使用艱深的字詞、語法,單刀直指核心。也忌諱在問題中就洩漏出正確答案的線索,讓學生可以不需要看完全部選項就可以作答。如果可以,在選項設計上,也盡量避免學生可以使用「消去法」輕易得到答案的題目。每個選項,最好都能連結到一個學生考試、平日作答有可能犯的錯誤,而不是一些光看就知道不對的選項濫竽充數。 透過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Peer Instruction教學法的基礎跟好處,也能給各位老師在思考、採用新的教學法的同時,有一些幫助! [1] Vickrey T, Rosploch K, Rahmanian R, Pilarz M, Stains M. Research-based implementation of peer instr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CBE Life Sci Educ. 2015;14(1):es3. doi:10.1187/cbe.14-11-0198[2] http://peerinstruction4cs.com/getting-started-best-practices-for-reading-quizzes-given-in-class-with-clickers

出國留學二三事–審查篇

之前的「出國留學二三事」,主體都是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完成,然後之後逐漸更新而成。然而,在成為審查文件的人之後,「換了位子」,現在對於申請文件,有了新的一番體悟,所以也藉此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到底是怎麼審查文件的。 審查委員怎麼看申請文件 怎麼看申請文件? 每個學校都有一些內部的作業流程,我只能以待過的學校與大家分享。 首先談到最炙手可熱的CS MS Program ,由於申請者數量實在太龐 大,以UCSD為例,每年至少收到超過2000份申請文件,每份申請文件需要2 到3 個人review之後才能做出決定,所以至少有6000次的reviews 。以委員會的成員們(資深PhD學生、Postdoc 、教師) 的忙碌程度與數量而言,一個人起碼要審查 100 份的資料,能夠花上十分鐘看一份資料並且寫下推薦/ 不推薦的原因日後備 查,已經是十分用心了。畢業校系、GPA 絕對是第一輪審查時候最快速的依據,每個學校為了控制學生的品質,也都有一些內部的參考數據,依照不同學校GPA「通貨膨脹」的比例,設下合理的GPA門檻。也因為如此,新設立的學校或是名氣沒那麼大的學校會比較吃虧,很多委員會因為沒有之前的數據參考而傾向不要冒險。而CV、推薦信、SOP (依照重要性排列),則是邊緣人救命的稻草或是重新驗票時才會拿出來看的。CV著重在是不是有令人驚艷的經歷,可以補足GPA的缺陷、另審查者相信申請者是屬於有能力的「實力派」,而推薦信則可以作為CV上面的資訊的「佐證」。例如你說跟某某老師做了某某事情、在某某工作從事某某專案,若是沒有推薦信佐證,可信度會大打折扣。至於很多人嘔心泣血寫出的SOP,因為以CS MS而言,內容相似度實在太高,而且大部分的CS MS program不是以研究為導向,只要不是有太誇張的錯誤,基本上不致於有扣分的效果,更像是所謂的「writing samples」,展現申請者真的能書寫英文文件。 至於博士班的部份,由於牽涉到是要跟老師們工作的「夥伴」,所以我們「一定」會好好地去思考到底這樣的學生是不是適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是以博班 為目標的申請者,最好是以「找工作」的心態來撰寫自己的文件,以「為什麼要選我進這個program 、實驗室」,「我能為這個program 、實驗室帶來什麼好處」, 至於大家從小被國文課訓練出來的那些華人愛用的什麼實例故事法、倒敘法、鏡框法開頭的作文技巧,在此時,都遠不如「開門見山法」來得有用:在CV的objective summarize 自己的長處、在SOP 的第一段就強調自己的強項、經驗與技能,都遠比什麼賺人熱淚的成長故事要更能打動因為paper/proposal deadlines、還有看了無數SOP,已經變得沒血沒淚的faculty members 。 GRE/TOEFL 跟很多學校一樣,我們在今年的系務會議中,也在討論是不是採計GRE 的問題,結論是今年在審查時候只要申請者能夠提出waiver,不會以GRE 作為錄取與否的依據。而我們也將用這樣的機會評估是不是將要永久性地將GRE 列為選配而非標配。相信對很多英語苦手而言,今年會是個很好的機會。 GRE一直以來是一個相當爭議的指標,有些論文甚至指出GRE造成的一些bias。也有faculty member認為GRE至少是個公平的考試,一個學生如果連GRE都不好好準備,表示沒有心想要念好program。然而不論採計GRE與否,我待過的學校,多半只把GRE當成夠用就好的「門檻」,不需要達到完美的程度。 相對於GRE,由於TOEFL的考試方式偏向生活化的英文,所以大家對於TOEFL還是相當程度地採信,所以相信COVID-19之後還是會繼續出現在各校系的基本要求中。但是別忘了,對於理工科系而言,語言只是拿來溝通的,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最後,關於GRE/TOEFL,我們都只是拿來當成「拒絕」學生的依據:因為語言能力不足而有完成學業的疑慮。不會因為GRE/TOEFL考得好而「錄取」學生。所以不要以為GRE/TOEFL考得好就能上名校,一切還是取決於你大學的學業、還有申請前的經歷。 海外學生的申請額度 記得我當初申請的時候,很多人有個迷思認為學校對於每個國家的申請者是 有「配額」的。不過以我曾經為UC San Diego、UC Riverside、NC State的碩博 士學程審查申請者的經驗來看,這樣的迷思是完全不存在的。我們在審查的時候, 只考量到這個申請者是不是足夠優秀?這個申請者有沒有可能來?這個申請者是 不是能成功地完成學業並且找到好的工作成為傑出校友?還有目前被接受的申請 者的數量是不是能夠達到今年系上的目標以滿足預算的需求(笑)? … Read more出國留學二三事–審查篇

出國留學二三事–資料篇

在完成了出國留學前最重要的準備–累積實力後,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便是如何透過簡單扼要、鏗鏘有力的申請資料,讓審核申請文件的人員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瞭解你的優點以及過去的豐功偉業,同時切記避免長篇大論,那只會有壞處,不會給你任何的幫助。從開始研擬準備資料內容到真正完成整份申請資料,最好預留多一點時間。尤其如果是台灣的男生要當兵的,最好給自己半年的時間來準備。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小兔準備文件的經驗,希望能給有志出國唸書,尤其是理工方面的學生一些參考: 選校與Statement of Purpose(SOP) Statement of Purpose(SOP)是一份用來陳述「自己」為什麼要申請這個學校、這個研究所的「簡短」文章,更是各個學校衡量這個學生是否有符合該校研究生能力的重要依據,內容隨各個學校的要求多會略有差異,但是主要內容還是應該囊括個人研究學術方面的興趣、研究學術方面的經驗以及申請這個學程的研究目標,多數學校都會限制字數在1000字或兩頁以內,如何在短短的兩頁中間呈現自己的主要研究興趣以及豐富經歷跟未來目標,實在是需要好好構思,小兔建議最好留給自己半年的時間來準備。在準備SOP的過程中,前半段是屬於收集情報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最好想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同時上各大學校的系所網站瞭解各個學校的特色跟重點在哪裡,最好瞭解一下有什麼老師在做跟自己相關領域的研究,同時還要注意一下該老師是不是有最近一兩年發表的論文,如果有的話,一定要拿來讀一讀,瞭解對方的研究主題在哪裡,是不是自己有興趣的,也同時能瞭解這個領域目前的潮流與趨勢。若是這個老師沒有特別原因卻沒有最近發表的論文,那麼最好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研究這個老師的研究了,因為對方很可能沒有繼續在作這方面研究或是沒有經費,即使你申請了想成為他的門生,他也沒辦法收你。有讀過paper的人都知道,讀paper實在很花時間,而這麼多學校,又這麼多paper要先讀過,你就可以猜想到這是怎麼樣耗時的一件工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要花上至少三個月來作這件事情的原因。在收集情報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讀過的文章、從事該研究的老師以及所屬的學校紀錄下來,更好的情況,你還可以依照自己感興趣的程度和對該類題目進入障礙等等的數據稍微寫下來,這些都會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在完成了收集情報的過程後,至少會瞭解到了專長領域目前的潮流,同時多少也會知道哪些學校比較適合自己。接下來,就是參考一下系上學長姐前兩年申請的結果,分析一下自己的能力大概能申請到什麼學校,從有興趣的學校中加以篩選,建議是留下十所左右。不過能申請到什麼學校的變因很多,因為你並不是只跟台灣人競爭,還有來自中國、韓國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優秀學生一起競逐,所以十所學校中,大概留個一兩所比自己能力稍高一點的學校與學程以及三四所「非常」有把握的學校與學程,剩下的則是「志在必得」的學校與學程,會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接下來,才真正開始撰寫SOP。先前有跟大家提過,SOP各個學校的要求皆有不同,因此針對每個申請的學校,都需要特別撰寫一篇SOP。但是先前也說過,每個學校還是有基本的要求,因此要是想省時間,最好的作法就是先把基本的要素寫進一篇文章裡頭,然後再根據各個學校的附加要求撰寫段落後插入主體的文章中間。研究學術方面的興趣、研究學術方面的經驗以及申請這個學程的研究目標是SOP中最重要的內容。申請這個學程的目的是需要針對各個學校撰寫的,要是你能寫出跟該校重點發展的項目或是有在招募研究生的實驗室相符的研究目標,應該會相當程度的增加自己的能見度以及率取的機率。針對這個項目撰寫的文字裡頭,應該具體提出自己對該學校的研究當中感興趣的項目,以及自己能在研究所生涯給予學校在學術方面的貢獻或是希望習得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花個一兩句提一下畢業後的職業進路。而先前所準備的資料,便能夠在此時派上用場了。興趣跟經歷算是比較泛用形的文章段落,在撰寫自己的興趣時,但是由於字數上的限制以及語文運用上的能力,最好不要像申請國內大學這樣,寫了一堆心情故事,這只會模糊焦點,製造反效果。在寫經歷的時候,只把跟想申請的學程與想做的研究相關的經歷寫進去,並且稍微提一下這些經歷「具體」的成果與貢獻,或是在這當中培養出了什麼樣的研究能力,也可以提一下。至於其他什麼社團活動的表現,或是跟研究或是作研究的潛力或能力不相關的東西,最好也不要寫進去。 在寫完這樣的文章初稿後,接著就是修訂的工作了。修訂的過程往往才是最艱辛的。省錢的辦法是找熟悉、所學接近又有成功申請經驗的學長姊或是熱心的教授幫忙審閱,透過過來人的經驗,以及在美國生活一陣子的語文能力給予意見,在內容結構以及用字淺詞上加以修正。要是舉目無親的人,那也可以給像是EssayEdge這類專門幫人改文章的網站改改,不過這就得花錢了,改一篇文章印象中大概要一百美元吧。SOP文章裡的英文要不要太好?個人的建議是文法不要有錯,字不要拼錯,至於修辭構句的功力,最好不要跟你的TOEFL成績有太大的落差,否則很容易被當成是找打手代寫的。美國人很重視誠實這個品德,英文不好就不好,語文本來就是溝通的工具,除非你是申請文科系的,那麼只要具備基本溝通的能力,英文好不好就不會是個重點了。而TOEFL其實還算相當準確的衡量你的溝通能力,因此,最好不要有太過於TOEFL成績的SOP文章。 Resume/CV(履歷) 前面小兔有提過,SOP裡頭只留下跟研究相關的經歷,那麼實在忍不住想提出自己的其他豐功偉業該怎麼辦呢?Resume/CV就是給你作這件事情的。網路上搜尋Resume跟CV,就會出現不少相關的教學文章跟格式,從中間挑選一個你覺得簡單明瞭,乾淨俐落的格式加以修改,同時適當地填入你的學術研究成果、得獎紀錄、成績表現、工作經驗及其他經歷就算大功告成。當然,Resume/CV也是短短的就好,最好不要超過三頁,同時切記,你覺得最重要的部份盡量往前擺。 Reference Letter(推薦信)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要求博士生提出三封、碩士生至少兩封由熟識的大學教授的或是過去雇主所撰寫的推薦信。推薦信的重要性,有時候會主宰你申請結果的好壞,畢竟光從SOP無法瞭解你到底是不是真有你所宣稱的熱情與技能,唯有第三者提出的推薦信,才能確認這一點。推薦信是一份沒辦法急就章的東西,因為跟一個老師從陌生到熟識的過程,我想絕對不是短短幾星期就可以達成的。除了論文指導教授外,最好再想辦法熟識一些相關領域或是有點名望的教授。至於怎麼熟識?我想認真的修課會是個很好的辦法,因為老師通常只會對常常出現、常常互動並且成績良好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若是你三天兩頭蹺課,老師就算幫你寫推薦信,恐怕也無法寫出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那種範本式的內容例如:這個學生很勤勉、認真很有天份之類的,若沒有你跟他之間相處的事件加以佐證,只會讓人覺得敷衍,看了上百篇這種推薦信,應該也會倒胃口的把你reject吧?寫推薦信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尤其幫你寫推薦信的人,多半也是日理萬機,因此必須事先調查好推薦信是要線上填寫還是利用一般信件書寫,並且幫老師把該做的前置作業例如線上填寫網址、信封以及信封的收件學校單位都處理好,最好再附上自己的CV跟成績單給老師參考,並且預留足夠的時間(例如deadline前60天),這不但是必須,同時也是有禮貌的行為,強烈建議你最好這樣作。 其他資料 除了以上基本的資料外,不同的校系也會有其他不同的要求,像是申請設計方面類科的,多半會要求附上作品集,而小兔則是在某些學校部份有加送以前的一些國際性的paper。這些資料的準備,我想成功者的範例固然是個好的參考,但是也記得要有自己的風格,才能取信於審核資料的老師。 準備資料的過程既長又痛苦,於是不少人求助於留學代辦。小兔的感覺是,留學代辦很難幫你申請上頂尖的好學校,加分效果非常有限,而千篇一律的資料形式,更會造成反效果,會讓學校認為這個學生連自己準備資料表現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怎麼會錄取呢?留學代辦可以是輔助你送快遞,避免錯過送件期限,協助你瞭解自己的專長興趣的諮詢對象,但是千萬不要讓他們插手幫你撰寫資料。

出國留學二三事–準備篇

在UCSD拿到博士學位後,已經在兩間美國大學任教過,也擔任包括UCSD在內三間學校的研究所入學審查委員。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也希望讓大家在準備出國留學這件事情方面有個第一手的資料。 我該不該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是條孤獨而漫長的道路,在異鄉奮鬥,同時還要背負經濟的壓力,若沒有想清楚,恐怕會像鬥敗犬那樣歸鄉。出國最主要的目的有兩個:為了在更好的環境下學習研究並且習得國內所沒有的知識;體會並瞭解先進國家不同的制度與文化,作為未來工作的參考。台灣雖然每年喊著要讓頂尖學府排進全球百大,然而卻始終沒有達到目標,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大學教育政策的錯誤。為了騙取選票,讓人人有大學念,政府把原本應該全力發展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拿去補助私校,使得私校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公立學校也整天喊窮,形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狀況,在台灣念研究所,更是深深地感受到經費與人力不足帶來的壓力。加上畸形的教授評鑑與升等制度,使得有衝勁的年輕教授只能作些小題目,更難成世界級研究的大器。因此,如果是希望將來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的學生,那麼我強烈的建議你應該考慮出國一途。至於對教學研究一點熱誠也沒有,或是根本只想拿國外文憑回來騙騙人的,那我建議你還是別出國,一來丟台灣人的臉,二來國外研究所繁重的課業也會讓你喘不過氣。 出國留學是有錢人的專利? 我認識不少很優秀,也很有心繼續深造的同學,然而因為經濟的壓力,總對於出國留學這條路望而卻步。出國留學,真的是有錢人的專利嗎?事實上,美國的一流大學,為了維持良好的競爭力,多半會採用兩種策略,一種是透過如EMBA之類的碩士班學程,收取高額的學費,充實學校的財力;相對的,學校也都會以優渥的獎學金吸引世界各國想要從事研究的留學生,保持學校良好的學術聲譽。以小兔這次拿到的入學許可為例,當中除了學費與保險費由學校負擔外,學校還提供一年美金18000元的生活費讓小兔在當地生活用。因此,如果是經濟比較拮据,同時又有心攻讀博士班等研究類學程的朋友,建議不妨試著申請一下,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小兔出身於貧寒的單親家庭,小時候物質的匱乏讓小兔只能專心唸書,也寄望透過教育的手段改變自己未來的社會地位。直到上了大學開始打打零工後,經濟狀況才比較有所改善。這次也是因為拿到了這樣的獎學金,才能一圓出國夢。除了學校本身提供的獎學金外,中華民國政府也提供了不少公費獎學金,儘管金額上沒有學校提供的這麼優渥,卻也是相當大的一筆數字,對於想出國的人而言,也是個不錯的支援。 留學前的準備 談到出國留學前的準備,很多人直覺地想到TOEFL跟GRE/GMAT之類的留學考試,這也是今天所要打破的第二個迷思。出國留學的準備,應該從大學入學的同時就要開始了。TOEFL/GRE這類的考試,其實只是國外學校選擇學生的門檻,而不是決定學生錄取與否的關鍵,對於工程類科系更是如此,畢竟這種純考英文或是類似機智問答的考試,根本無法看出一個學生是不是具有「作研究的潛力」。而最能直接反應一個學生是不是有作研究的潛力的,就是在校成績與過去的作品了,就像美國大聯盟球隊選擇球員一樣,也是要根據球員本身的身體素質或是在各種比賽中的成績來決定這個球員是不是夠資格,或是有潛力成為大聯盟球員。因此,若是大學真的「由你玩四年」,那麼畢業後恐怕只能以成為名校的金牛的方式入學,而無法拿到獎學金了。以我為例,雖然我的GRE成績奇爛無比,但是最後還是靠著大學前十名,研究所第二名的成績以及總共七篇國際會議與期刊的論文爭取到了學校的青睞。 什麼時候該出國?該選擇什麼樣的學程? 什麼時候該出國?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小兔的建議是,如果本身條件夠了,而且也確定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出國唸書的時候,就是最適合的時機。如果大學時期的在校成績優異,同時也確認了自己想要出國唸書,那麼就及早出國。國外的學程與國內不同,大學畢業生,同時希望未來從事教學研究的,就可以選擇攻讀博士班,而國外學校也會很大方的提供獎學金。大學畢業生,也可以選擇就讀國外的碩士班,不過國外的碩士班多半是設計給畢業後想直接就業的學生,多半只要修完課就可以拿到學位,國外也多半認為這些學生將來能出去賺大錢,所以不太給獎學金的。 小兔自己是有點後悔留在台灣念碩士班,因為據說不少學校不喜歡收已經有碩士學位的學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收了不少學校的拒絕信。碩士班畢業後出國,比學士畢業出國還要更難。就像已經打了職棒的球員要到大聯盟一樣,除了潛力之外,已有的實蹟更加的重要,因為對國外學校而言,收這樣的學生是要拿來當作即戰力的,所以小兔念碩士的時候才努力的作研究寫論文,這些論文,也成為後來我獲得admission的主因。